芙蓉镇

古华

Publisher: epub掌上书苑

Published: May 30, 2010

Description:

中篇小说《芙蓉镇》是古华的代表作。作者从生活的春雨秋霜、峡谷沟壑中走来,为我们献上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、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。《芙蓉镇》以“芙蓉姐”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,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,揭露了 “左”倾思潮的谬误危害。作品内涵丰富,囊括了作者二三十年对社会、对人生的观察、思考与认识,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乡土浓厚的爱恋情怀。作者几乎调动了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,在短短十五六万字的篇幅中压缩进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,向我们展示了从1963年至 1979年间四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:农村经济复苏时期、“四清”运动时期、“文革”时期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。在如此风云多变的大动荡年月,作者让生旦净丑、红脸白脸、花头黑头在历史舞台上一一亮相,演出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喜剧。《芙蓉镇》滥觞于作者家乡一个年轻寡妇的真实故事,作者由此扩展生发,将久蓄于心的、富有典型意义的风俗民情熔于一炉,使作品流贯着强烈的客观生活实感,几乎找不出刀切斧凿之痕,写得美、奇、真。的确,《芙蓉镇》以它那散发着浓郁泥土香气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们,但作者并不想有意识地炫耀这一点。他写古今新旧风俗,力求在流动变易中蕴入咀嚼不尽的社会内容,“革命”和“造反”换来的市场萧条;“阶级斗争”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冷漠戒备;“三忠于四无限”的背后,人们哼起了反封建的民歌……古风旧俗常常演化为“新风” 恶俗,政治风俗化,风俗政治化,种种虚伪倒退的性质不言自明。这些充满意味的场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、独特的氛围和环境,青石板街的故事贯穿始终:经济生活的兴衰,政治风云的变幻,人际关系的疏密,人性的自然发展与异化扭曲,在这里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单是镇上“圩期”的变化,便是百姓们生活情状的一个标志。芙蓉镇解放初期是“一旬三圩,一月九集”,后来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,圩期一改再改,变成了星期圩、十天圩、半月圩。到了小说开篇的60年代初期,为复苏元气大伤的农村经济,半月圩又改为五大圩。到了十年浩劫,圩场形同虚设,无圩无人。党的三中全会之后,圩期又是“一月三旬,每旬一六”。作者选取这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年景作为舞台布局,以小山镇青石板街作为中心场地,将俏丽善良的“芙蓉姐”胡玉音的故事穿插进一组人物当中去:耿直义气的“北方大兵”谷燕山、矫情阴毒的“政治女将”李国香、在良心悔愧中挣扎的大队书记黎满庚、馋懒顽劣的“运动根子”王秋赦、佯装癫狂的“铁帽右派”秦书田等。这些人物写得个个血肉饱满,各具特色,其命运相互关联、旋转交错,组成一个不断在变迁的“小社会”,而其中正隐现了整个大世道千家万户之聚散沉浮。这种以人物塑造统帅故事情节的构思方式,不落俗套,被誉为是“土的生活,洋的写法”。小说结构精湛独到,其情节只是围绕人物性格展开,表现在叙述的内在线索上,并不具体交代某一事件的始末,各个场景在时间顺序上也并不紧密相衔。作者将胡玉音及与之相关的一组人物作为主体骨架,以其间发生的社会事件为实际材料,构筑小说。并在整体的顺叙中,间以少许补叙,将人物命运单线或复线交替写来,剪裁配置既突出重点又疏密有致。作者给人物“立小传”的手法使人想起《水浒》;而 “小社会”的完整构筑,又使人想起《红楼梦》之“荣国府”、《阿Q正传》之“未往”,整块整块的叙述又使人想起巴尔扎克。这种不中不西、不土不洋的写法,在中国小说史上几乎没有先例,它既是一次大胆的探索,又是一次大突破。《芙蓉镇》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,绝非偶然。(张沂南)